自打有了《物灵谱》这本“实习医生手册”,陈墨白感觉自己像是给《鉴古心经》这部高深理论教材配了个万能实验箱,还是带详细操作说明和避坑指南的那种。

        理论结合实践,效果那是杠杠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现在的生活规律得像个苦行僧:白天在“产业园”当鹌鹑,晚上回博古斋当学霸。修炼流程也固定了,先打坐运转《鉴古心经》的心法,把那股微弱的“气感”捋顺溜了;然后翻开《斫玉录》或《辨伪杂录》,学习专业知识;最后捧出《物灵谱》的散页和那几块练习玉片,进行实际操作,感受不同材质、不同情绪残留的细微差别。

        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充实,充实得他都快忘了自个儿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该有点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最大的进步,还是在那“观气”之上。

        《鉴古心经》里关于“望气”之境(第七重)的描述玄乎其玄,什么“目蕴神光,望气观运”,陈墨白觉得那离自己太遥远,至少得是头发白了以后才敢想的事。但《物灵谱》里记载的一些粗浅法门,却给了他启发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位署名“?”的前辈在散页里反复强调一个观点:“气”并非虚无缥缈,而是物质经历、能量残留的一种外在体现。感知“气”,不一定非要触摸,通过调整心神、凝聚目力,也能捕捉到其散发出的极其微弱的“场”或“韵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就有点像冬天隔着老远能感觉到炉子的热气,虽然看不见火苗,但那股热浪是实实在在的。

        陈墨白决定就从这最基础的“隔空感气”练起。

        他选的练习对象,就是自个儿店里那些五花八门的存货。从价值连城的明清官窑(少数),到普普通通的民国民用瓷,再到一堆真假莫辨、等着处理的破铜烂铁。

        起初那叫一个费劲。盘腿坐在屋子当中,对着个花瓶瓷碗使劲瞪眼,瞪得眼珠子都酸了,屁感觉没有。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跟这些瓶瓶罐罐有什么深仇大恨,或者在练习用眼神给它们开光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