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堂的教学艰苦而高效。没有风花雪月,只有枯燥的识字、演算、背诵律条、练习画图。云芷甚至亲自编写了图文并茂的《常用千字文》和《实用算数口诀》,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偶尔会来学堂巡视,不看学生是否摇头晃脑,只看作业的正确率和学习进度曲线。她对那位老童生说:“无需培养诗人,只需培养能用的钉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。

        几个月后,第一批学员结业考核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中数算优异者,被补充进了民政司和匠作营,处理账目、管理物料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超旧吏。

        识字达标、律法考核优良者,被墨尘要去,充实基层监察和军法官队伍。

        绘图识图能力强者,则被派往匠作营辅助设计,或加入地图测绘队伍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的出现,如同新鲜血液,让整个体系的运转变得更加顺畅高效。

        看到这些原本可能埋没于田垄或战乱的少年,因为短短半年的培训而改变了命运,并能立刻反哺体系,那些曾经的质疑声渐渐消失了。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愿意将孩子送来学堂,甚至一些年轻的士兵也开始在操练之余,主动找教习学习识字算数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座小小的“工学学堂”,如同在知识的荒漠中,播下了一颗充满希望的火种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