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六章工学学堂
盐铁之利充盈府库,新律推行渐稳秩序,军队战力日益精进。苏源势力如同经过精心灌溉修剪的植株,呈现出勃勃生机。然而,云芷的计算模型再次发出了预警:当前的发展速度,即将触及人才瓶颈。
无论是高效运转的行政体系、持续创新的匠作营、不断扩大的新军、还是日益复杂的情报网络,都对人员的识字算数能力、理解能力、以及接受新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。仅靠原有的少数识字者和在实践中摸索,效率低下,且无法满足规模化和可持续性的需求。
教育的投入,虽见效缓慢,却是维系系统长期高效运行的底层代码更新,是最具长远眼光的战略投资。
这一日,云芷向苏源提出了一个在此世看来有些“不务正业”的建议——开设学堂。
“开设学堂?”苏源有些诧异,旋即表示支持,“教化百姓,开启民智,乃仁政之本,自是该做。只是…眼下百事待兴,是否稍缓?且教授经义子集,非一朝一夕之功…”他以为云芷要办的是传统儒家学堂。
“非为讲授经义。”云芷打断他,直接阐明目的,“此学堂之目的,在于定向培养急需之基层吏员、技术工匠及军中士官。课程设置,以实用为先。”
她递上一份简章,上面清晰地列着:
“名称:武宁庶务学堂(暂定)”
“招生对象:军中表现优异之识字士卒、工匠子弟、流民中聪颖少年。年龄限十至十八岁。”
“课程设置: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