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这道题的题面很有误导性,如果考生按照《穀梁》的观点答,就掉坑里了。
换句话说,这里面是有思维惯性的考生答到了倒数第二道题之后,会习惯性地认为,这道题就是从《穀梁》里出的,所以也要按照《穀梁》的思路来。
但是,谁明确规定了呢?
所以明面上是考《穀梁》,但考的还是《公羊》。
陆北顾答道。
“夫子书‘犹三望’,非悯周礼之遗,实贬鲁侯之僭也。考《春秋》‘犹’字二用,若‘闰月不告朔,犹朝于庙’者,幸其礼废而存一脉;至‘不郊犹三望’,则讥其大礼弃而小仪逞。《穀梁》谓‘可以已’未透真义。
夫郊祭天子祀天之礼,鲁以周公故特受赐;三望亦天子之权,鲁行之实属窃礼。当郊不郊,是废王命;不郊而望,是盗天威。故书‘犹’者,非嘉其未绝祭祀,乃诛其舍本逐末、僭窃自专。观夫子削‘僖公祀上帝’为‘僖’,书‘文公逆祀’为‘非礼’,则知鲁之郊望皆非分而享。若真悯周礼,当如‘西狩获麟’书‘仁兽’,非至以‘犹’字为嘲。”
答完这道题,他感觉已经没剩多少时间了,神经更是紧绷到了极限。
看向最后一道题。
“《穀梁》载‘定公元年,雩月,雩之正也.其时穷人力尽而后雩。’责未旱而祷为‘非正’。然民瘼如火,岂待焦土方求?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