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棂虽然大开,可人数太多,完全无济于事。
嘉州州学教授陈元礼揉了揉发涩的双眼,将手中一份墨义卷放下,端起凉透的茶盏啜了一口。
作为今年四州联考嘉州方的阅卷官,他虽然不用直接判卷,但下面的学官遇到有疑难的问题都会拿着卷子来找他,所以连日审阅之后,早已是累得头昏眼花。
做决定并非易事,好卷子不知道怎么评分他还能接受,然而面对那些或浮夸、或偏激却偏偏写的不算差的答卷,就颇有种“明知是九转大肠也不得不吃一口再评价”的进退维谷之感了。
“教授,您看看这份经论。”
一位学官拿着一份卷子过来,声音带着几分惊奇:“泸州来的,这经论写得着实不一般.只是不知道在甲等里该怎么判评?”
陈元礼接过,目光扫过卷首的糊名处。
——这是规矩,判卷时姓名是封住的,而今年的四州联考因为紧挨着州试,需要快速出排名来确定集训名额,所以未有足够时间进行誊写,只糊了名字。
而经论的题目是他亲自敲定的,意在考察学子对儒家“仁政”核心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。
陈元礼带着一丝审慎,开始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