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忽然起身,在房间的书案前来回踱步。
“子由,你且将他那篇《六国论》背来我听听。”
苏辙望着兄长动个不停的身影无奈摇头,他知道,每当苏轼用这种语调说话时,就说明起了好胜心了。
不过,他也早料到兄长会有此问,便将陆北顾的文章娓娓背来。
当念到“秦民见战如贾人遇市,闻鼓如佃农望秋“时,苏轼的脚步猛然一顿,眼中闪过一丝讶异。
可当苏辙继续念至“法无万世之利,制亦因时而变”时,苏轼说道。
“此言差矣!商君之法,刻薄寡恩,岂能与三代王道相比?秦虽强一时,终不免二世而亡,可见制度再精,若无仁义为根,终究是空中楼阁。”
“他倒也未说秦制尽善,只是论其利弊.”
“利弊?”苏轼转身,袖袍带起一阵风,“他既知‘戍卒叛而郡县散’,为何不提陈涉、吴广皆黔首?可见苛政猛于虎,纵有良制,亦需仁人施行。”
也不知道这算不算五代十国后遗症,总而言之,在这个时代的大宋士大夫群体中,是非常崇尚仁政王道的。
譬如苏轼那篇因自己编典故而出名的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其实全文讲的就是儒家仁政思想,苏轼主张刑赏应忠厚至极,以仁爱之心待民,文中引用尧舜、商汤等圣王典故也是为了论证“仁可过也,义不可过也”,即仁慈可超越常规,但道义不可逾越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