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嬅简直要眼含热泪了。想她堂堂新时代高知高收入独立女性,怎么穿到明朝好像成废物了?

        为了证明理工科也有存在价值,这两天除了给张居敬和赵夫人讲《射雕英雄传》,剩下的时间连嬅都在捣鼓一些乱七八糟的小发明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肥皂。把鸡蛋壳烤干磨成粉得到碳酸钙,用灶房里的草木灰泡水过滤碱液,然后斟酌着加入一些桐油——其实油也不算很贵,按照这年头的市场价,一两银子大约够买20斤灯油、30斤杂油、60斤桐油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明代的一斤是600克,换算过来实际购买力还要更高一些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经过了一整晚奇妙的皂化反应后,连嬅得到了一小盒散发着刺鼻的酸臭味儿的非牛顿流体。

        受限于实验器材,她甚至做不了定量分析,只能简单地猜测也许是温度太低,也许是草木灰泡出来的碱液浓度太低,也许是搅拌不足……但退一万步讲,真能成功固化,这味道也让人闻风丧胆,望而却步。

        刚走进连嬅房间的王六娘被臭味儿熏得连连后退,面露难色:“连姑娘,你房里是什么东西放坏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连嬅无语凝噎:“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桐油真是便宜有便宜的道理,想做个肥皂还得整些活性炭吸附异味。

        除了肥皂,连嬅还考虑过造玻璃。明代其实已经出现玻璃了,宋应星在《天工开物》里也详细记载过玻璃的制法,但它在这年头还是个相当昂贵且稀罕的物件,只有上层的少数达官贵人可以享用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朱连嬅就有一套价值不菲的玻璃盏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