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瓶子看起来确实挺像那么回事,釉面温润,青花发色浓艳,腹部绘着缠枝莲纹,笔触流畅,底部还有“大明永乐年制”的篆书款。几个看起来像是初入行的爱好者或者游客模样的人,看得眼睛发直,啧啧称奇。

        陈墨白下意识地停住脚步,多看了两眼。这一看,就看出点门道来了。那瓶子的口沿、颈部、腹部、圈足,怎么看怎么觉得…有点各唱各的调,整体气韵不那么贯通。尤其是颈部和腹部的接壤处,釉色和青花发色有极其细微的差别,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心里一动,那股子职业病,或者说被阿杰逼出来的“分类癖”就犯了。他不动声色地挤进人堆,假装也被那瓶子吸引,凑近了仔细观察。

        摊主见又有人来,吹得更起劲了:“这位小哥好眼力!一看就是懂行的!怎么样?货真价实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陈墨白没接话,只是围着那瓶子转了小半圈,目光最后落在那圈足内侧一处不易察觉的磨损点上。他笑了笑,用一种刚入行学徒特有的、带着点怯生生又忍不住卖弄的语气道:“老板,这瓶子…看着真不赖。就是…我听说永乐朝的拉胚工艺特别牛,这瓶子里头的接胎痕,是不是该再…明显一点点?”

        那摊主愣了一下,显然没料到这个看起来像学生的年轻人会问这么专业的问题,随即打着哈哈:“哎哟,小兄弟你这就不懂了!极品官窑,里外修胎都极讲究,哪能留下大粗接胎痕呢?那都是民窑的玩意儿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哦…”陈墨白做出一副受教的样子,手指却“不经意”地、极其快速地在瓶身腹部一处釉面稍微厚重点的地方蹭了一下。

        就这一下!

        指尖传来的感觉,像是交响乐里突然蹦出个唢呐,突兀得让他差点没绷住表情!

        一股子强烈又混乱的信息碎片砸进脑海:高速旋转的现代电动陶轮…刺鼻的环氧树脂胶水味道…一双戴着劳保手套的手,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画着青花的瓶肚子,往另一个带着圈足的瓶底子上粘…旁边还放着几个残缺不全的旧瓷片…

        好家伙!还真是个拼接的!而且是用老瓷片拼接的“妖怪瓶”!瓶口、瓶腹、瓶底可能来自不同朝代、不同窑口甚至不同器物的老瓷片,被高手用现代技术粘合在一起,再重新上釉烧制,做旧处理,专门骗那些半懂不懂的“二把刀”!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