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无论他怎么说,他都确实展示不了他的“光之空性”究竟是什么样子的。
或者说,他始终还将其停留在哲学概念阶段,他自己也压根就不认为存在一个能给人看的“光之空性”。
所以,他只能闭口不言,避免言多必失。
“那再请问禅师,如果确实存在这么一个光的本源状态,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状态,是否能说,它就是‘光之空性’呢?”
面对奇招迭出的陆北顾,契嵩很谨慎,继续修闭口禅。
但到了这时候,陆北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。
契嵩回不回答,承不承认,都不重要。
因为陆北顾出席这场闵贤寺之辩的目的,压根也不是为了通过“让契嵩认输而让张载获得胜利”。
关于胜负,人心里,是有一杆秤的。
而且说白了,陆北顾并不在乎禅宗是否承认他的胜利,而是需要自己把自己的理论和实证,展示给围观这场辩经的大量观众即可。
随后,这些东西便可以迅速地扩散出去,从而影响到更多的人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