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吧文学 > 综合其他 > 大宋文豪 >
        “观其袖底藏兵,笑谈弥瘴疠;樽前运局,咳唾化风雷。虽留侯借箸莫窥其奥,陈平剖彗难测其渊。然豢龙鼎镬,鳞甲终焚;种棘丹墀,棘芒反刺。逮永嘉乱起,五胡裂兖,基业尽付,岂非阴鸷之术反噬,机诈之谋纵焚乎?”

        这两段刘几先是引用谶语、祥瑞征兆暗示司马懿篡位早有预兆,以张良、陈平两位著名谋臣作比,极言其权谋之深不可测。

        随后刘几笔锋急转,用“豢龙焚鳞”、“种棘刺芒”两个比喻,指出玩弄阴谋权术终将自食恶果,并将西晋灭亡、五胡乱华的滔天大祸直接归咎于司马懿的“阴鸷之术”与“机诈之谋”!

        此段将文章的批判性和宿命感推向高潮。

        堂下不少人被这凌厉的笔锋和奇诡的意象所震慑,发出低低的惊叹。

        连一些原本中立的名士也微微颔首,认为此论虽险峻,却自有一番风流在其中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夫北辰端拱,列宿乃不忒其躔;王化醇醲,四夷则自屏于野。昔文伯执玉帛而陆浑靖,展禽黜斧钺而宿麦滋。使仲达秉忠贞为九鼎,敷信义作三辰,何至于斯哉?

        此《洪范》五纪所以贵正直,《周官》八柄首重予德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结尾升华,以“王化”为理想,强调君王正、王道行,则天下自然归心,四夷宾服,用春秋鲁国大夫,以德行服人的“文伯”,以及以德行感化盗跖的柳下惠这两位古代贤臣的正面例子,反衬司马懿失德的恶果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点明主旨,也就是治国根本在于“正直”与“予德”,这正是《洪范》、《周礼》等儒家经典的核心要义,落脚点正统而有力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好!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