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两位,是国子监博士周敦颐的高足,但不是我国子监的监生。”
听到“周敦颐的高足”,杨安国眼中喜色更浓.周敦颐学问精深,他是知道的。
程颢听到这里,知道躲不过去了,行礼后给杨安国介绍道:“在下程颢,这是舍弟程颐,这是好友陆北顾,我等三人均是赴京应礼部省试的举子,今日是一同来拜见濂溪先生,知道宋助教讲课,便拜见完一同来听课。”
好家伙,还是有举人水平的?
说出来丢人,要知道,国子监可是好几年都没出过举人了.
杨安国立刻趋前几步。
他对着陆北顾和二程拱手,语气热切:“本官翰林侍讲学士杨安国,忝为国子监判监事。今日之事,想必三位也听到了。”
“三位虽非我国子监监生,但濂溪先生乃国子监博士,三位在此听讲,也算与国子监有缘,可否请三位仗义援手,助我国子监一臂之力,挫一挫那太学的骄狂之气?此非为国子监颜面,亦是为濂溪先生正名!”
“毕竟胡瑗门下那帮人,平日可没少诋毁濂溪先生之学‘玄虚空疏’!三位若肯出手,一则解我国子监燃眉之急,挽回些许颜面;二则,不正是为濂溪先生之学正名,堵住悠悠众口的大好良机吗?”
杨安国深谙人心,最后一句“为濂溪先生正名”,精准地戳中了二程的软肋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