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吧文学 > 综合其他 > 大宋文豪 >
        刘沆想要拉着御史台的这些人同归于尽,所以上疏仁宗“自庆历以后,台谏官专权用事,朝廷命令一出,事无对错一概议论,必使其主张获胜方止。又专好揭发他人难以辨明的隐私,以中伤士大夫,执政大臣畏惧其言论,对他们提拔尤其迅速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为此,刘沆利用宰相职权,提议推行御史迁转之格,将御史台的御史们大规模外调。

        刘沆的提议当然是挟私报复,三岁儿童都能看得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仁宗还是同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倒不是仁宗容易被忽悠,而是此时孤立无援的仁宗疑心大起,对于言官们先后弹劾他的两位心腹爱将狄青、王德用,以及建议他马上立储,都非常地感到怀疑,并且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很好理解,仁宗当然是整个华夏历史上都难得的仁慈之君,但绝不能因为仁宗仁慈,而忽略了其权术手腕。

        仁宗享国数十年,除了天圣时期由太后刘娥秉政之外,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在维系庙堂的平衡,处理大宋内外各种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哪怕如今仁宗到了晚年,他依旧想要凭借权术,牢牢地掌握住庙堂局势,给他生个亲儿子继承皇位争取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对于仁宗来讲,不管是出于频繁调任文官的惯例,还是避免言官结党,刘沆的提议都非常有用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刘沆才能在罢相之前,拉着御史台的言官们同归于尽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从前年张贵妃未留下皇子便去世,后妃派瓦解;到去年陈执中致仕,保守派势力削弱;再到今年新政派文彦博、富弼拜相,仁宗中风,禁军诬告事件后文彦博与刘沆决裂,再再到立储之争导致狄青、王德用先后卸任枢密使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此前由零散信息拼凑出的事情线索,在今天与赵抃交谈后,陆北顾终于在脑子里把前因后果都串了起来,迷雾散尽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