仔细听后,陆北顾心头却也不由地有些感叹。
感叹什么呢?当然是大宋的科举制度,真是公平到有些残酷了!
曾巩出身士大夫家庭,祖父曾致尧作过户部郎中,父亲曾易占作过太常博士,而曾巩天资聪慧,记忆力超群,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,十二岁就能写《六论》,提笔立成,标准到不能再标准的神童开局。
他接下来的人生,也堪称顺风顺水。
十八岁时随父赴京,以文相识王安石、王陶,结为挚友,随后进入太学,上书欧阳修并献《时务策》,被欧阳修收为门生,同杜衍、范仲淹等名臣都有书信来往,投献文章,议论时政,自此名闻天下。
然而,曾巩的人生在十八岁之后,就仿佛按下了暂停键。
他考不中进士,而且是屡试不第.在庆历七年家中没出变故前,曾巩就考不上,后来这些年家中稳定了之后,好几次赴京赶考也没考上。
换到别的朝代,怎么可能父祖都是京官,自己认识这么多高官大员,才华又足够惊人,却还考不上进士呢?
然而大宋的科举制度就是如此,公平到残酷。
庆历兴学后,别管你是谁的子侄,别管你认识什么人,更别管你自负有多高的才华。
考不上,就是考不上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