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畋的教学方式极其严苛高效。
他不再长篇大论讲解,而是直接以真题为靶,围绕主要方向进行押题。
“《礼记·王制》:‘天子之田方千里,公侯田方百里’,此田制所本为何?与孟子所言‘井田’有何异同?”
“《春秋》书‘宋人及楚人平’,此‘平’字何解?与‘盟’、‘成’有何区别?隐含何种褒贬?”
“《礼记·月令》孟春之月,‘命相布德和令,行庆施惠,下及兆民’,此‘相’指何人?‘布德和令’具体指何政事?”
陆北顾的回答必须精准、简洁、切中要害。
一旦稍有犹豫、遗漏或理解偏差,李畋便会直接指出集注中相关段落,命他当场背诵、复述、辨析。
高强度的训练让陆北顾感到头脑如同被反复锤炼的钢铁,疲惫却异常清醒。
他不仅根据之前的基础,加深了海量的名物、制度、经文章句的记忆搜索能力,更在李畋的引导下,渐渐触摸到隐藏在字句背后的宏大体系。
第十日的午后,阳光斜斜地照在书案上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