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两联结尾就得慎重一些,得符合试帖诗“起承转合”中“合”的要求,给全诗做升华。
考虑一下平仄和对仗以后,陆北顾写道。
“愿进《洪范》颂(仄仄平仄仄),铿锵协八音(平平仄仄平)。
圣朝重器识(仄平平仄仄),万世永传吟(仄仄仄平平)。”
“圣朝”对“万世”,“重器识”对“永传吟”,对仗很是工整。
而全诗韵脚“钦、心、霖、深、沉、今、音、吟”同韵,确保一韵到底。
而以此收束全篇,也算是升华“金在镕”的象征意义范仲淹的《金在镕赋》就喻指人才经淬炼终成国之重器。
毕竟,范仲淹都明确在赋的结尾写了“士有锻炼诚明,范围仁义。俟明君之大用,感良金而自试。居圣人天地之炉,亦庶几于国器”了,要是不按这个自己发挥,反而会被扣分。
那么这诗写的怎么样呢?
从文学角度来讲,其实很一般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